
点击次数:5341 次 发布时间:2014年1月22日
今年上半年,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再次出现“民工荒”成为一个引入关注的现象。员工不足、民工流转向,让许多企业痛在身上,急在心里, “民工荒“成了“老板慌”。痛定思痛, 治病求根, “民工荒”的根予究竟在哪里? 俗话说,人往高处走。出现民工荒, 最或接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原来一一些淘金热土吸弓|力的下降。从横向上分析, 是有更好的地方召唤着务工人员;从纵向上分析, 是务工人员开始意识到在原来的地方居之不易。
首先,近年来,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, 家对农业扶持的力度加大,对农业税费的减免,一方面, 国家西部大开发、振兴东北等战略的实施,务工人员也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。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意留土留乡致富;另一方面,以及中部崛起的机遇,让更多的地区、城市进入了务工人员的视野。
其次,在原来的淘金热土,务工人员推动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,自身生活成本也在提高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, 务工者的福利待遇水平并没有等速、快速的提高;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, 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:看病难、子女就学难、一些权益得不到保障,社会保险也会因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等原因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便。生活了多年之后, 务工者仍然戴着“外地民工”的帽子,享受不到平等的市民待遇,城市还是别人的这个城市,弱势还是自己的那个弱势。居之不易,一些务工人员自然就选择了离开。
要解决这两个问题,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在吸引人和留住人方面做文章。但是,恰恰是这两个方面,要解决好,就不能只是个别人说说的问题, 就不能在务工者看来还可能只是空头支票。
怎么样才能给务工人员吃下定心丸?答案只有一个,就是建立健全一个提升城市吸引力,能够切实保障务工人员权益,能够推动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和发展的制度体系。没有制度的建立,原来的打工热土城市在应对外来竞争的时候无从应对; 没有制度的健全,务工人员自身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;没有制度的监督,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;没有制度的保障,务工人员就摘不掉“打工仔’’的帽子, 就不能真正成为工作地城市的主人。
所以,“民工荒” 本质上是“制度荒”,没有制度的保障,换个时间、换个地点,“ 民工荒”一样会发生。而制度的最大好处,就在于它的稳定性,在于它的普适性,它不因细微时空的转移而变化,不因一些领导的更迭而变化。有制度的健全,才有人心的稳定。对于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务工者的城市是这样,对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保安业也是这样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怎样才能提升企业和行业的吸引力, 怎样才能留住成长起来的人才,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广泛存在的“招不来人” 、“ 留不住人”等问题, 保安企业、保安行业也需要建立健全一个能给人吃下定心丸的制度。